近年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 RWA)代幣化的興起,為區塊鏈注入新的應用,如摩根大通(JP Morgan)通過其Kinexys區塊鏈平台發行和管理代幣化的債券和股票代幣(Token);法國興業銀行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發行了代幣化債券;Securitize公司專注於簡化數位Token的發行過程,並協助企業實現資產代幣化等,均是近年值得關注的區塊鏈應用。
2024年6月金管會正式成立「RWA代幣化小組」,集保結算所作為支援機構,與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研議透過區塊鏈技術驗證業務可行性,探索區塊鏈與代幣化的核心特性及發展趨勢。 區塊鏈有三個核心特色:
- 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系統:
比特幣設計目的是為使得人們可以在沒有中介機構的情況下進行點對點(P2P)交易,允許任何兩個用戶不受地區限制直接進行交易,而不需要依賴第三方機構進行驗證,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電子支付系統。
- 交易的驗證與不可竄改性:
所有交易被加密並記錄在公共帳本中(即區塊鏈),每個參與者(節點)都擁有這個帳本的完整副本,交易的驗證和共識過程是由網路中的多數節點共同進行,且區塊一旦被添加就無法修改,以確保資料的不可篡改性。
- 公開透明的交易紀錄:
區塊鏈運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交易紀錄對所有參與者公開,包括交易金額、發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即區塊鏈錢包地址),及交易時間戳。透明性有助於強化參與者對區塊鏈的信任,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夠驗證交易的真實性。
比特幣開創了加密貨幣的先河,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貨幣發行與交易系統,進而引發了世界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區塊鏈技術的關注和發展。接著,以太坊(Ethereum)於2015年正式發布,以太坊的創新在於它能夠執行「智能合約」,即當符合協定中的條件時可自動執行的一段編碼,這使得開發者可以在區塊鏈上建立各式去中心化應用(DApp)。
以太坊的誕生使智能合約和代幣化的概念開始成型,以太坊的ERC標準成為創建代幣的基礎。代幣可以代表任何形式的數位資產,如:不動產、有價證券、商品、無形資產、藝術品等,代幣化即是將RWA轉換為數位代幣的過程。
代幣化和智能合約的可編程性於許多領域開展出新的金融模式,其效益可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 提高資產流動性:
代幣化使得資產可以被分割,將大額資產分割成較小的可交易單位代幣,讓資產更加靈活,也吸引更多參與者以較低門檻參與投資,從而提升資產的流動性。
- 實現原子交換(Atomic Swap):
智能合約是基於區塊鏈的自動執行程序,能夠根據預設條件自動執行交易,允許交易雙方在沒有中介情況下交換不同代幣,確保交易雙方都在同一時間內完成。 儘管代幣化帶來了許多創新的應用場景,但也面臨挑戰與風險:
- 技術風險與安全性問題:
區塊鏈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和攻擊風險,尤其在區塊鏈應用層面,如:智能合約的漏洞、區塊鏈平台的攻擊、錢包的私鑰丟失等,都可能造成用戶資金損失。
- 法規與監管問題:
不同國家、地區有不同的司法管轄區,其對數位資產和代幣化資產的定義和監管政策不同,造成代幣化金融工具採用的不確定性,不利跨境交易和資本流動。 除此之外,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逐漸發展並擴展至不同領域,也導引出一些值得關注與深思的未來趨勢,例如隨著不同區塊鏈平台的興起,安全、具效益的跨鏈機制漸為專家學者所關注,未來區塊鏈將更注重不同鏈之間的協作與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觀察國外資本市場近年區塊鏈應用與各項POC試驗,目前仍無廣泛協作的案例,分散的創新以及使用多種技術和標準導致缺乏相互操作性,因此產業專家學者呼籲強化跨鏈操作相互性及產業標準是新興數位資產生態系統健全的關鍵因素。
期待本次「RWA幣化小組」除試驗業務可行性外,亦能就業務標準與管控原則提出適用建議,作為後續各機構發展相關業務之參考,確保新興代幣化商品與現行的市場一樣高效,並納入客戶保護,引入推動生態系成長所需的標準和治理,確保市場安全性和穩定性。